资料来源:宝安日报 记者 袁春燕

漫画/余洁笑

本期嘉宾:宝安区妇联妇女教育讲师团成员 张晓燕
有人说,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整体环境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心理疾病而不自知。近段时间,上海、江西等地多名中小学生轻生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虽然轻生的原因各异,但折射出来的却是现在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课业负担重、家长期望高,让孩子不堪重负。心理问题低龄化,应该引起家长重视,切勿等到孩子做出了过激行为才有所察觉。
12岁少女为何想杀双亲 ◎讲述者 林女士
长期以来,我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原因是12岁这个年龄,正是没有忧愁的少年时期,应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可当我无意中看到女儿写的那本日记时,我的手在颤抖。她在日记中写道,她想杀掉我和她爸爸,时刻在寻找下手的机会。这怎么会是一个12岁女孩的思想?况且,这个女孩是我自己的亲生骨肉。从发现日记至今已经一个月了,我还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女儿仇视我,源于我是别人的第三者。女儿的父亲,是一个有家庭的男人,当初与他在一起,他隐瞒了已婚的事实,等两人在一起三年多,意外有了孩子,逼他结婚,才知道,原来他早就已经是别人的老公了。感情割舍不掉,只能委曲求全。这些年,他对我们母女尚可,有空便会来看望我们。在女儿6岁时,她听到我们的争吵,便记住了妈妈是“二奶”这句话。等她理解了“二奶”的含义后,便从心底仇恨我,也仇恨她的父亲,她在日记中写道,她恨她有一个做“二奶”的妈妈。
她有这样的心理,我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她爸爸,即使告诉了她爸爸,她爸爸可能也不以为意,这些年,他只管给钱,很少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女儿的物质生活,他从来都不会吝啬。我很后悔,当初想着能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却忽略了孩子需要一个正常的家庭。
张晓燕:12岁的孩子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天真烂漫、稚嫩无邪,很难想到孩子的心理会因为“二奶”妈妈的身份变得如此阴暗灰霾。面对这一晴天霹雳,父母该怎样调整心态引导女儿从畸形的心理走向新生呢?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12岁这个年龄正值青春叛逆期,此时孩子的道德感和羞耻感都非常强,且孩子叛逆的第一对象就是父母,所以,有效的沟通交流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控制情绪,降低心理期望,找到孩子的价值感并加以认同,用最真诚的心来感谢孩子给予父母的提醒与忠告。我相信,当孩子看到父母真诚温暖的态度时,一定会慢慢融化心中的怨恨与自卑。
女儿说作业太多不想活了 ◎讲述者 张女士
国庆节,给13岁的女儿布置了不少作业,希望她能利用假期好好补补弱项,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可能是催得紧,女儿突然朝我们大吼了一声,说是再这么逼她做作业,她就不活了。这句话彻底把我吼懵了,这怎么就跟生命扯上了关系?
我们是中等收入家庭,女儿出生后,我和丈夫就计划着好好培养女儿,让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到大,寒暑假经常都是给她报兴趣班、学习班。我认为,现在很多孩子都很厉害,自己家里虽缺钱,但是为了培养孩子,再多钱,我们也会挣来给孩子花,只要她能成才。现在女儿擅长唱歌跳舞,也略懂画画和书法。学习成绩还达不到优秀,所以我们才急着在假期给她布置一些家庭作业。眼看她上了中学,学习成绩开始出现波动,我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难免会唠叨,要她努力鞭策自己。
现在她采取了与我对抗的方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门,问她几句,她也不爱回答。我也不知道,她到底是怎么了,难道就因为多写了几天作业,她就不想活了?
张晓燕:每一个生命都属于一个独立的个体,当孩子成长到13岁这个年龄时,最想表现的就是自主意识、自我决断能力以及他人对自我价值感的尊重和肯定。这是生命本能的成长需要,也是生命走向创造意义的需要。当一个孩子说他不想活下去的时候,通常表达的意思,就是愤怒情绪的释放,需要父母给予其适当的空间、自由和权利。如果父母能在此时及时调整态度、转换方法,用一种尊重生命的态度去与孩子真诚交流情感,那么,所有的问题都不会成为问题,所有的矛盾和误会都会迎刃而解。
19岁儿子挥刀欲砍母亲
◎讲述者 万先生
我被那一幕吓坏了,我相信我的妻子也是如此。19岁的儿子在妻子的唠叨声中,突然冲进厨房拿出一把刀,冲着妻子骂骂咧咧,妻子立即闭上了嘴巴,惊愕地看着儿子。
我这个儿子,从小到大,话都不怎么多。读完中学,他就赖在家里,不肯找工作。只愿意在家睡觉、玩。无论我和妻子怎么劝他,他都无动于衷,坚持在家里闷着。妻子眼看儿子这么大却不愿意规划将来,唠叨的话语也多了起来。
平日儿子听了这些唠叨,一般会沉默,听多了,不耐烦地反驳几句就回房间去了。但那一天,他突然发疯似的行为,把我们吓得不轻,担心他精神出了问题。
张晓燕:孩子不愿积极走向社会,用逃避的态度蜷缩在家里,甚至用暴力的方式去试图伤害父母和自己。我相信,任何一个人看到这一幕都会感到痛心与难过。我们该如何去帮助孩子迈向积极的人生呢?其实,这是一个认知问题,只要改变了孩子和父母对事物的认知,那么,彼此的行为也就随之改变了。建议父母及时改正啰嗦的行为,少看孩子的短处,多看孩子的长处,多激励、多尊重、多引导,多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改变自己的态度之时,也就是换取孩子去创造生命价值感之时。
《幸福路径》,人生追求的不就是那条通往幸福的路径吗?《幸福路径》28元/本,作者:张晓燕,一本启迪心灵的书。订购電話:0755-27374880;



咨询热线:0755-27374880
专家专线:13410170777
微信公众平台:xlzx4008010502
私人微信号:xlzx0755-27373880
深圳市金燕泰福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福永时代景苑3栋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