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生活来看,独生子女容易接受家长过多的溺爱、放任和保护型教育的影响,变得任性、情绪不稳定、较多的心理行为偏差。这往往是父母的矫惯和形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心理发展的结果。如果不改变教育环境,不接受新的教育方式,日后在孩子身上会产生较多的不良心理卫生问题.。
幼儿期有以下一些特殊心理规律现象:
一、“想象与现实混淆”现象
“想象与现实混淆”,是指把想象的东西当作现实的东西。幼儿期儿童有时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是已经得到的东西,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出现的事情来描述。此外,幼儿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和扮演的角色一样,身临其境,或与剧中人物同兴奋,共忧愁,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这也是由于想象与现实混淆的缘故。这种现象在有些幼儿身上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
我们在进行德慧智教育教学时,就应该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组织幼儿学习活动时,一方面使幼儿在想象中和故事或游戏中的角色一样活动,分享角色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应尽量避免引起恐惧、害怕等情绪。尤其对年龄较小且又胆小的幼儿,在有关的活动中,更要多加说明,使他们知道这些不是真实的,不要害怕。此外,父母和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幼儿说的与事实不符的话都简单地归之为说谎,而应深入了解,弄清真相,假如是想象与现实的混淆,就要耐心指导幼儿,使他们分清想象与事实。
在“想象与现实混淆”的现象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假想的游戏伙伴”,这是幼儿正常的感情表达形式。幼儿把想象中的人或动物当作真实的,他们对它说话,和它一起玩,在谈话中提到它。据调查约有15~30%的儿童在3到10岁内有假想的伙伴。这些无形的朋友一般在儿童两岁半到六岁左右来到幼儿的生活中,一般在幼儿学龄时消失。 在幼儿期,幼儿和某个不存在的人一起游戏,这不是什么病态,但大部分家长感到无法忍受幼儿的这种“神经兮兮”。家长应明确认识到,有假想伙伴的幼儿通常也能和其他幼儿玩得很好。他们在和其他幼儿游戏时,就不再带上他们的假想伙伴。独生子女和第一个孩子比有哥哥姐姐的幼儿更可能有假想伙伴,这表明这些幼儿找到了免于寂寞的巧妙方法。与智力方面缺乏创见的幼儿相比,聪明伶俐、寓于创造性的幼儿更可能有假想的伙伴。
总之,正常的“想象与现实混淆”的现象,个人以为也可以看做是幼儿的一种针对慧性、慧识的自我完善、激发、锻炼、运用的过程,是培养灵感思维,提升创造力的途径。
二、“情感”共鸣现象 幼儿期的儿童常表现出“情感共鸣”现象,即看到别的儿童哭,他也随着哭,看到别的儿童笑,他也跟着笑。 “情感共鸣”现象在幼儿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正常现象。
这种现象与以后儿童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不仅能够感知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体验他人的情感,从而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产生移情。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幼儿比较敏感,能通过与人交往,立即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反应并有所体验,有的幼儿则比较迟钝。有些幼儿随年龄增大,“情感共鸣”逐渐减弱,对他人的情感反应也就相应迟钝了,而另一类幼儿则始终保持了“情感共鸣”的敏感性,也就使他能迅速地感受并体验与他人相同的情感。情感的敏感性可导致幼儿心理向不同方向发展:一方面使幼儿能产生较强的移情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会导致幼儿过度敏感、细心,易于情绪化;情感的反应迟钝则可能造成幼儿性格上的缺陷:软弱,没有主见,易随波逐流。
在已经开展德慧智教育教学的试点中,曾经出现过极为类似的现象。例如有一个试点在带领幼儿集体诵读经典时,一个幼儿提出手痒,紧接着大部分幼儿也嚷着说手痒;一个幼儿说不舒服,大部分幼儿也说不舒服等等……。对于此类现象,作为德慧智教育辅导员、教师,就应该首先考虑到幼儿的这种“情感”共鸣的特点,不要一看到大部分幼儿都在那里嚷嚷就不知所措,紧张慌乱。
要在运用德慧智教育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原因的基础上,要有效区分开是个体单一现象还是群体普遍现象,从而有利于查找到根本性原因所在,有的放矢的加以针对性解决处置。因此,对于幼儿的“情感共鸣”现象应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朝向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有利于我们德慧智教育教学的顺利发展与深入。
三、“记忆恢复”现象 “记忆恢复”现象是幼儿的另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根据记忆的一般规律可知:人们贮存在头脑中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但在某些幼儿身上却出现与此相反的现象,即量的增加。也就是识记的内容在后来回忆时比即时回忆要多。比如:让儿童识记儿歌、故事,许多幼儿过了一两天后记忆儿歌、故事的内容要比当时记的效果要好。这就是记忆的恢复与增长。 “记忆恢复”现象之所以发生,一方面由于在识记时有积累的抑制,影响识记的记忆效果,过了一段时间,抑制解除,记忆效果又提高了;另一方面,是由于识记材料的前部和后部的作用所引起的消极影响,过一段时间抑制解除,记忆也就恢复了。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较成人普遍,是因为幼儿的皮层细胞比成人更易产生疲劳所致。 “记忆恢复”现象是幼儿心理的一种正常现象。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很不成熟,活动时间稍长就易引起疲劳,这样就可导致记忆中的抑制,使得当时记忆效果并不是最好的,过后抑制一解除,记忆效果反而好一些。因此,我们在实施德慧智教育教学中,当发现幼儿在回忆时出现“记忆恢复”现象,就应意识到这是幼儿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不要感到奇怪和不可思议。同时,为了提高即时记忆效果,我们应该尊重“幼儿记忆恢复”的规律,尽量缩短学习、活动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切忌教学方法单一,避免造成幼儿的疲劳。只有这样,学习实践德慧智教育的效果才能得以保障。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叱?
1、要抓住时机及时教育
儿童时间的个性和品德可塑性比较大,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的表现时,都要给以及时的矫正和教育,不可视而不见,不可放任不管,要重视家园联系父母、长辈、教师要做到观点统一、口径一致,方可取得预期的要与效果。
2、要针对幼儿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幼儿都喜欢表扬和亲近,对批评和疏远比较敏感。所以要充分的利用 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上,表现好的给予表扬和肯定,错误的给予批评和适当的疏远。不过批评和表扬都要注意度,适刻而止。
3、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
在教育幼儿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在人格上尊重和信任幼儿,这是矫正具有娇横和逆反个性的幼儿的当幼儿有合理的要求时,要给予以帮助,能够完成的让其自己完成。不可包办,更不要轻易的否定。当幼儿有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表现时,不要强制,更不要体罚和责骂,要让孩子说话,有的放夭的进行说服教育。
4、要加强幼儿的意志训练
在游戏中使孩子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食物、建立友谊,前提。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在智力方面,不可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而强行灌输、拔苗助长。
5、要重视家庭和睦
在一个和睦的家庭里,家人互敬互爱、文明好学、追求上进,家庭氛围和谐、温暖,这样的家庭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孩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创设和谐而又温暖的家庭环境使父母共同的责任。
因为现在的国家的政策和目前的社会状况,现在的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孩子在幼儿期正是培养亲密依恋的时期。依恋是由儿童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引发的,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不好,对孩子的管理疏忽,或者不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别处,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可能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延续甚至出现自闭的倾向。有很多的不能够形成依恋的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的人格障碍。
与父母形成深层次的依恋的孩子有以下特点:人际关系中,开朗活泼,有自信,有自尊,懂得爱别人,能与人共情,没有暴力倾向,善良,宽容,知道自我的边界,不对别人过度的要求。作为父母的你们,是否有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心去引导孩子,完成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任务――依恋叱?
金燕泰福心理咨询中心 转载
咨询热线:0755-27374880
网 址:http://www.jytfzx.com
邮 箱:sauyan16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