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看美国影片《金刚》,刚上小学的孩子竟然流泪了,理由是对那只四处被人追杀而又怀有爱情的大猩猩充满同情。
尽管冗长而煽情,但影片却让一个7岁的中国男孩体会到了同情心———人类所共有的一种人文良知。这不能不给人一种启迪:在我们这个追求财富的年代,《金刚》中所表现出的那份爱心、同情心和想像力,正越来越稀缺。
就像那位亚当·斯密,人们更多地知道其著有《国富论》,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另一本《道德情操论》。正是在这部著作里,他多次强调“充分知情、无偏、同情心”。
与我们的先辈孟子相通,亚当·斯密指出“一切文明的基础是同情心”,倘若完全丧失了同情心,那么只会陷入人与人互不信任的丛林战争中。
雷鸣的故事让我心痛,思绪不断。其中有对残疾孩子如何尊重、关爱,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唤,等等。其中最想说的就是:唤醒孩子的人文良知。
也正如亚当·斯密谈到的,仅有同情心尚不足以达成客观、正确的判断,故而需要充分地知情,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接受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教育。
那么,家长、教师、社会的教育责任是什么?
从雷鸣的处境中我深深感到,比灌知识点、抓升学率更迫切地是要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崇高道德、高尚情趣、丰富学识、开放观念、富于同情心和关怀心、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写的中国人!
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也是人文良知的重要内涵。
据我所知,一些学校正进行相关的教改探索。如《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类的教学设计,就能让孩子接受科学的认知教育:知道残疾人的实际困难,知道他们需要得到同情、尊重和帮助,并以此为社会公德自觉遵守。同时从情感上体验和同情残疾人的不幸,并尽力帮助,积极参加各种助残活动。
从认知教育到情感教育,再到行为教育,孩子在健康成长过程中,获得了比书本上更丰富的知识,最终让孩子在实践中体悟做人的尊严。
唤醒孩子的人文良知,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创造能力和精神素质,借用大教育家皮亚杰的话,美育之类人文良知教育,是通过外部社会环境和教育文化条件,促成少年儿童认知结构图式进而产生质的变化,构建的是立体的审美———创造心理场。
当儿子因同情心被《金刚》打动的时候,我问孩子:什么时候,你能创造出一部中国大片,让爱、同情心和想像力,去打动美国的孩子们呢?!
咨询电话:0755-27374880 27374880
网 址:www.jytf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