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沧海
实例:女儿高二了,成绩中上,聪明但缺精细,父母对她充满爱心和期望。但她对父母的爱有点淡漠不在意,督促和批评时虽不激烈逆顶,但爱听不听。家务活基本不干,和父母少有融洽讨论问题的时候。可让父母吃惊的是连着几次班级评优,她都以最高票当选为最受同学欢迎的学生,理由是她大气、不计较,很能理解帮助同学,这让父母大惑不解。
分析:这种情况并非个别,甚至具有普遍性。女孩子13岁后进入青春期,心理变化剧烈,开始积累秘密,身体发生巨变,往往向上一代人关闭心灵之门,愿向同龄的朋友倾诉和接近,显得心事重重,有的则勤写日记,只指向内心。这是人开始走向独立和成熟的正常表现。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独立的需求,有摆脱父母控制的倾向。会觉得自己的心事是难被父母理解的,父母频频的叨问和管教使她烦心。而同龄同学有共同的遭际,一些比较外向的女孩就成了青春期私密沟通和联结的桥梁。对此父母不必沮丧,青春期一过多数会重新表现出理解体贴父母的征兆。
学校和家庭虽共同负有育人的使命,但二者给孩子提供的人际环境和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家庭以亲情为基础的教育主要是日常生活的细节感染和情感陶冶。特征为慈爱、呵护、宽容、自由和温暖以及由父母良好的习惯形成的规则。家庭不仅是学习场所更是生活场所,是紧张工作学习之后得到休息放松闲适随意的地方。父母和孩子在家里都不会像在办公室、教室里那样永远紧张板正地符合公共场所的一切规范。更因为孩子是家中永不缺席的一员,保险箱情绪使她在不认同父母意见时不加克制,遇到唠叨型的父母则会表现出沉默、冷漠、不屑甚至顶撞。学校的教育环境则往往会让这类孩子受到老师同学的批评抵制处分而当即付出代价,并在集体生活中成为另类而自我孤立。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必然产生不同的表现。当今独生子女往往要求家庭环境要适应自己,而绝大部分学生则明白在学校里要让自己适应环境,并在同学老师的一致期望中表现得更好些。
这位女孩其实是很有潜力和希望的学生,在学校表现出了良好的人格素质,在重点高中成绩中上,父母应为她感到欣慰。她在家难令父母满意的表现,除上述两大基本原因外,有三点判断供参考:一是在孩子4-9岁时家庭中的规则意识未能在引导中建立起来,如基本礼貌、对话和倾听。二是未能从小就和父母一起承担家庭责任,在相处中形成家庭心理情感共同体。三是父母一方尤其是母亲一方过于强势,父亲一方比较软弱,容忍,在关键时刻难以在孩子心中产生对父母的信服感和敬畏心,且父母间的互补未能达成。
建议:1、将本文给全家阅读讨论。2、寻找弥补不做家务不承责的办法立即实行。3、父母学习和青春期孩子相处的经验。4、降低母亲家庭强势指标更多发挥父教的作用。5、写一封充满爱和期望的信给女儿,告诉她一起提升我们未来会多么幸福。
(作者为家庭教育专家,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